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石屏的“八奇”到底奇在哪儿?

    信息发布者:pubaoxiong
    2017-09-23 22:55:31   转载
    道听途说

    云南素有“十八怪”,石屏今便有“八奇”。今天,大家一起来听听石屏这些,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有趣奇谈,许多奇闻无法考证,权当消遣,只图一乐。

    石屏有“
    八奇

    异龙湖里有海战,石屏城里多奇闻。

    帽合山高宝塔锁,秀山仙迹自古传。

    湖水变红一夜天, 吃的与众不一般。

    舞龙全是巾帼女,变废为宝皆大欢。


    在神秘的土地上漫游
    作者:杨壮谋


    石屏是云南省红河州的一个安逸小县。这里交通便捷,东西南北都有公路连通周边各县市。

    对石屏这块祖国边陲的弹丸之地,前人多有溢美之词。

    清咸丰元年(公元1851年)两广总督吴文熔在为石屏“玉屏书院”题联的《序》中写道:“临安山水人物甲于通省,而石屏尤为临安之冠”(当时的石屏隶属于临安府)。

    来自锦绣之地,文苑之乡的两位石屏知州,即清雍正六年(公元1728年)的四川人龙为霖,在为知州送学子赴省应考分别之地的“化龙桥”题联,赞扬石屏是“山川东迤无双境,文学南滇第一州”。乾隆十七年(公元1752年)时,浙江人史鲁璠则题《文献名邦》匾额悬挂于石屏县城之东门城楼。

    “经济特元”邑人袁嘉谷在走过大半个中国,又东渡日本考察了学务政务之后,游于家乡的秀山,欣然命笔写下了长联“游世界三千只爱此空山风月古寺烟霞听澈梵钟声声入耳,览营盘十二问谁将绿雨桑麻黄云稼穑写来试卷字字关心”。

    这四位大人物凭着他们的人格和经历,他们对石屏风光文献的赞誉,就不是一般的虚与委蛇(yi)了。

    名人们的赞誉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,在民间,又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,从各个方面在赞颂这块神奇的土地。


    1
    异龙湖里有海战


    这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。

    异龙湖一带世居着乌么蛮(即今天的彝族“三道红”)。那期间,土司头人就是地方官。明朝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明政府大军入滇。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,废除了这里的土司制度,削去了土知州马黑奴的地方官职,因而爆发了民族冲突。马黑奴率众反抗,明政府实行镇压。一个叫万中的明将带兵进剿,一场征讨与反征讨的激烈战斗就在异龙湖海面上展开。

    马黑奴在民众中很有威望,大家尊称他叫“落色”。面对万中的进攻,落色率众据守在湖东和北面的杨家庄。马黑奴的女婿白马将军则在异龙湖辽阔的湖面上迎战万中的水军,战斗十分惨烈。然而,落色终于抵敌不过退居南山。

    为了阻断万中的进攻,落色带领民众挖断深入异龙湖,并连接两山的山腰,让自成半岛,想据险而守住他们的家园。万中则用猪和牛的尿泡数十相连浮于水面,在猪牛的尿泡上插上点燃的蜡烛佯装作战船,于夜间鸣锣打鼓向南山大举开进。兵不厌诈。落色误以为对方势力强大,估计难以抵挡。为了使民众少牺牲,他一命相许,自缢身亡,海战遂告结束。

    海战结束了,民众的心没有平,彝族老老少少悲痛不已。为了纪念这位彝族人民的忠实儿子,他们就把落色所在的村子称为“落色村”,把临近村子的那一片水面称为“落色湾”。 又在村子背后的山峰上盖了一座庙,称为“罗色庙”。在“罗色庙”的四壁,描绘了当年与万中海战的壮烈场面。这幅画至今依稀尚存。几百年来,居住在以“罗色庙”为中心的几支山峰(俗称“五爪二山”)一带的彝族人民,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日都会杀猪宰羊去“罗色庙”祭奠落色的英灵。而在那以后的许多年间,异龙湖南山的彝族渔民是不允许万姓的人乘船于异龙湖上的,以显示他们的意志。

    斗转星移,世仇终于过去,异龙湖回复了昔日的平静。

    异龙湖方圆百里,山上树木青翠葱茏。从湖的北面山肚子里流出来的汩汩水流形成沿湖的许多个龙潭。傍海龙潭里的水缓缓流进异龙湖,置换着湖内的水,湖水清澈见底。湖的西面有上游流来的水流进异龙湖。有民谚说“水漫肖家海,秀才满街摆”,道出了水盛年丰与人文的关系。湖的南面山连着山,山势曲曲弯弯,形成七十二道海湾。每个湾内有村落,便是一个个渔村。湖的东面是出海口,有“洄澜桥”下的水闸控制着水位。出水流入建水县的西庄,灌溉那里的万亩良田。

    异龙湖内有三岛,明清时期相继在“和龙岛”(今大瑞城)上建有“海潮寺”;在“末束岛”(今小瑞城)上建有“来鹤亭”。渔家环两岛而居,以打渔,种藕,采菱为生。登临岛上的亭阁观赏风景,修心养性;品尝渔家的美食,放舟湖上,如入仙境一般,是旅游的绝好地方。湖中尚有一岛曰:“马宝珑”,其上建有“洞宾亭”,如同一仙岛——无论水涨水落,“马宝龙”岛都以同样的吃水深度呈现于湖中,故“马宝龙”又称为“浮石岛”。异龙湖湖面上波光粼粼,渔船点点,“九曲三岛”(三岛,即较大的海湾)风光无限。

    然而,由于人口的增加,人类活动的频繁,乃至施政之失误,异龙湖被蒙上了雾纱。


  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雾纱。


    为了保护石屏靓丽的风景线,保护渔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,党和政府、沿湖渔民用了很大的力气,采取了许多保护母亲湖的措施整治异龙湖。

    党委政府发布了保护母亲湖的政令,在沿湖设置了许多保护母亲湖的标语牌,用大型机械抽取淤泥,大规模的打捞水葫芦,修浚城市排污下水道,在异龙湖周围的山上植树造林,拆除了污染水源的养鱼网箱,搬迁了水上餐厅,退田还湖、清淤打捞、清水入湖等工作徐徐开展……诸多举措的进一步落实,靓丽的异龙湖正姗姗走来。

    如今,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异龙湖度假消暑。人们称赞异龙湖的风光,称赞石屏人的美食,大有旅馆爆满之势。人们坐上游艇或者划着小船徜徉湖上,沐浴着温暖的阳光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穿行在荷花园中,采荷花,吃莲子,捞海菜,摘菱角;钓鱼,看水鸟,游泳,听渔歌,有无穷的乐趣。


    2
    石屏城里多奇闻
    (1)诸葛预知千年事


    据说,“三国”建兴三年(公元225年)诸葛亮南征到云南,遥望南滇上空,云烟缭绕,云海苍茫,疑有奇兵,乃占卜,谓左右曰:云气之下一巨石耳,尚无人居。石为云根,云为文采,千五百年之后,此地必与中州相颉颃。

    历史演进到唐天宝年间,当地先民在今石屏县城一带聚邑耕种,掘地发现一大奇石,遂以“石坪”而名之。(明朝政权建立以后,把草坪的坪改为屏障的屏,沿用至今。)千五百年之后的公元十七、八世纪,石屏果然人文蔚起,科举连连:清康熙二十四年(公元1685年)许贺来开云南翰林之先河。康熙五十二年(公元1713年)和乾隆元年(公元1736年),张汉两次考中翰林,成为一代佳话。此后,又于1721年,1723年,1760年,1796年,1799年和1903年连中翰林十五人次。袁嘉谷再夺“经济特科”桂冠,是全国唯一的“经济特元”。石屏中进士,举人者均以百数计。县城之内有“绣衣里”“进士里”。出现了“一门三进士”,“三步两翰林”的奇观。清朝时期,在各省设立于北京的“京馆榜”中,云南共四榜(即四人),石屏四中有三(即“博学鸿词”科张汉,“传胪朱淳,经济特科袁嘉谷。另一人是昆明人萧应椿,他与袁嘉谷同榜经济特科)。

    一桩桩奇人奇事把诸葛亮的预言验证了。


    (2)水面托起一座城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  石屏县城内掘地三尺便得水。在引用自来水以前,石屏县城内家家有水井。其水取之不尽,用之不绝。更为奇特的是,倘若一家的水桶掉入水井会浮出在另外一家的水井面上。这一现象说明,水井地下相连,犹如地下的河流或海洋,县城犹如浮在水面上的舟船。

    然而,石屏县城的地势高居于周边各县,地下水是从何而来的呢?


    (3)酸水作卤独一家


    如果说,石屏县城的地下水真的是连成一片,这也不对。因为,同处于一地,甚至同一个家院内的两口水井,可以一口是甜水井,另一口则是酸水井。这显然说明,石屏城的地下是存在着两股不同水流的。

    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开始,石屏城里人就懂得用酸水作卤点制豆腐。因为石屏城里的地下水有酸水和甜水,因此制作豆腐的方法也就有两种。一种是用一般的水熬浆,用石膏点制,做出来的豆腐叫做石膏豆腐;另一种是用酸水和老水(老水即头一天留下来的豆腐水)点制。这样的豆腐漂在水面上,用布包成小块或大块,叫做酸浆漂花豆腐。石屏豆腐口味鲜美,遐迩闻名,尤其以酸浆豆腐为上品。这都得益于石屏的地下水。所以,现在一些豆腐厂家就把自己生产的豆腐誉称为“神水豆腐”。


    (4)一地两水大不同


    凡是到过石屏一中的人都会看到,在企鹤楼下有清康熙年间石屏书法家晫所书的“喷珠”两个大字。所指喷珠,就是从池水中喷出的,有如银珠一样的一串串泡泡。人们用一只玻璃瓶倒放在银珠泡之上,一时间瓶内的水被排除;此时把瓶盖好,然后划一根火柴放到瓶口处,火柴马上就灭了。这证明,所喷出的不是水泡,而是二氧化碳气泡。这样的水泡有十余处,“咕咕咕”不舍昼夜把气喷出。

    喷珠池边尚有涂晫所书狂草联:“不是虎丘宁无聚石谈经处,谁穿花径为有喷泉喜客来”,说的是,这里有如苏州虎丘一般的历史文化景观,涂晫之子涂应恒为此书写了“喜客泉”石碑。

    然而,多年前有人就在离石屏一中不远处的火车站附近,建了一个温水沐浴池(现已关停),其水却是滚烫的温泉硫磺水。

    试想,两种不同的水同在相距不远的地下,这岂不又是一奇观?


    (5)石屏县城建楼房


    现在,县城高楼耸立,盖楼房一点也不奇怪。可是,在明清时期是不允许盖楼房的。因为,皇帝居住的故宫是平房,老百姓的住房当然就不能高于皇宫。

    可是,奇异的事居然发生了,而且就发生在石屏。

    据说,石屏人许鎡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(公元1564年),考取乡试第一名后,次年考中进士。因其个性耿介,皇上用作“监察御史”。有一次,许鎡巡行回来,皇帝和他闲话家常,问:“你家里住多大的房子?”许鎡回答说:“启禀皇上,我们地方很小,很穷,一家人就住一间矮小的屋子。”皇帝脱口而出,说,“屋子小,加上一层,不就宽了?”许鎡一听,又惊又喜,连忙跪下说,“皇恩浩荡,皇恩浩荡!”心里虽然知道,建楼房是犯上的事,但是,这又是皇帝的口谕,岂能不遵从,岂能瞒住圣旨不传呢。于是,许鎡把皇帝的口谕传回家乡。从此,许家盖了楼房,石屏从此有了楼房。


    3
    帽合山高宝塔锁


    出石屏城一里许,有一小山,名曰“帽盒山”。为什么叫帽合,这里就有一段神话。

    这段神话说的是,当时,帽盒山一年长高一台,一直要长到此地的人们站在山巅能看到北京城。

    时任知州蒋振閲对这座山的怪异心里很是不安。他想,皇帝,皇宫,皇城至高无上,怎么能让这座山如此生长,怎么能让边民百姓窥视皇宫呢。如果真的那样,别说自己性命难保,就是满城百姓也是要遭殃的。他遂于乾隆四十一年(公元1776年)在这座山顶上建造了帽合塔。建成的塔有如山的帽子,此山就叫帽合山,此塔就叫帽盒塔。

    帽盒塔建成之后,蒋氏给了一个美好的说法。他说,建这座塔,是为了“装点湖山风脉胜景”,“焕发石屏文化”。蒋氏还因此题写“换文塔”其名。

    “焕文塔”塔高十九米,七层,采用六角形,中空。说来也怪,帽合塔建成以后,这座山居然不再长高了。

    无法证实传说的可靠性,后人只能看到昔日一台台长高的坡形。但石屏县志记载了知州蒋振閲建帽合塔一事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  蒋振閲是一位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知州。在他的任上,善事不少。他于乾隆三十八年上任伊始,了解到石屏水患严重“恒雨不时,波成为患,水及城淹”,就大力“浚修海河,修筑海河长堤,复绕堤植柳”。次年,又于海河堤上建“洄澜亭”,使水患变为水利。

    时间过去了二百余年,“帽合塔”已经开裂倾斜。为了保住这一历史文物和此地风光,保护游人安全,石屏县委、县人民政府于公元1994年拆除旧塔,专门延聘通海技艺高超的师傅来屏重建,并将此山建成“焕文公园”,有四百级台阶,有车道,可以很方便的登临其上。在“焕文公园”又盖了“文献楼”“状元楼”等,以展示石屏人文。

    帽合塔”与落色庙一南一北在异龙湖之南北两面遥遥相望,造成湖光山色的靓丽景观。


    4
    秀山仙迹自古传


    从石屏县城西行二十里,便到了石屏的上坝——宝秀坝。

    宝秀坝南有秀山,北有宝山,两山相峙,中隔一个赤瑞湖。整个坝区约万亩良田,村落密布,称为“九冲十二营盘”。

    秀山与几只山相连,因为山形奇异,有“龙上天,虎下坝,凤凰飞起,马跑下”的民谚相许。有的村名,也就以山形而名,如:金鸡冲,凤山,龙口冲等。群山环绕着异龙湖和宝秀坝,仅有东面一个出口,号称海河,直通异龙湖。秀山的巅峰称秀山大脑。秀山大脑上野生的“梭罗茶”,茶水青绿,其味清醇,有消炎解暑的功效,是不可多得的香茗,因秀山险峻,只有当地农民上山采集。

    秀山是石屏的风景胜地。驱车来到秀山脚下,有一湖水倒影着秀山景色。山脚有一凉亭,游人在此小憩一会,沿山路拾级而上,路边有一石碑,镌刻着 “秀山”二字,笔力遒劲,是石屏书法家涂应恒所书。漫步一二十分钟,至秀山门口,见门对二副。一副写的是:“上谷风高无双玉镜无双寺,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”,赞美秀山寺的风光幽静秀美。另一副写的是:“古寺辟乾坤树锁岩扉一片烟霞飞鸟外;仙踪留岁月苔盘棋局数声鸡犬白云间”,描写了一副神仙境界,记述了一段神奇的传说。说的是,天上的仙人十分爱慕秀山的山水,有两位仙翁每到月明之夜就下凡到秀山游玩,常坐在秀山门口对弈。山下的村民们也能听到仙翁谈笑的声音。有一天,一个好奇的樵夫担柴归晚,有意偷看仙翁而被仙翁发觉,顿时间,仙翁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,从此不再来,只留的棋盘依旧。

    就让我们带着神秘而虔诚的心情进入梦幻般的秀山寺。

    风云变幻,许多岁月过去了,有幸这里的僧人爱护,寺内匾额依旧,一些被捣毁的泥塑佛像得以修复,三层屋宇整饬一新。大雄宝殿内香火弥漫,木鱼声声。大雄宝殿外的花池中,芍药、牡丹开的十分鲜艳,尚有修竹丛丛。寺内东西两庑修葺了,那是供奉三佛和僧人居住之地。一切似乎已恢复了旧观。

    从侧门过去,是一个较为宽敞的园林区。1923年,那位创建石屏中学的蒙自道尹陈鹤亭先生,为了使到秀山游玩的人们有一个登高望远和休憩的地方,倡建三重飞檐的“凌云阁”。在“凌云阁”下挖掘荷花池。围绕着荷花池种植了樱花、桃花、菊花和竹子。春天,桃花,樱花红烂漫;夏日,朵朵莲花送清香;秋天,菊花独放显英姿;冬日,硕大柚子挂树黄。从”凌云阁“西行几十步,有一水池。那水是从山肚子里浸出来的,清冽可口,无一点污染。据说,有一年,秀山上住了国民党一个团,此山泉水也用之不绝。

    “凌云阁“旁建盖有耳房,供游人留宿。

    登上“凌云阁”则天高地宽,宝秀风景尽收眼底,青砖灰瓦的十二营盘,房前屋后的水稻桑麻,明镜一般的赤瑞湖……袁嘉谷先生描绘的那一副田园风光历历在目,叫人心旷神怡。


    5
    湖水变红一夜天


    赤瑞湖又名石屏西湖。赤瑞湖的由来有一个神奇般的传说。

    清康熙五十二年(公元1713年),开春后的某一天,清澈明亮的湖水竟然变红了。人们十分费解,找不出答案。一天天过去了,湖水依旧“红如丹砂,经月余不散”(此语系石屏县志记载)。民间有以红为喜之说,便回忆起往事:五年前,经县官考试,又经历了府试,院试,岁考,科考等道道关口,他们村子里的张月槎颖脱而出,于康熙四十七年(公元1708年)带着大红花到省城应乡试中了举人,后来又到了京城参加会试。此事轰动全村,成为全村人的一大骄傲。人们想,一定是张月槎金榜题名了。

    人们没有猜错。月余之后,捷报传来了,张月槎不但中了进士,而且点了翰林,做了京官了。

    这个赤瑞湖边张本寨村的才子(后来更名张汉),生于清康熙十九年(公元1680年),考入翰林这一年他二十八岁。他出任京官之后,又任河南府知府。公元1736年乾隆登基做皇帝,开“博学鸿辞”特科选拔英才。张月槎以政绩显著而被召参与考试,高中二等第三名,二次进入翰林院,复授“检讨”。此时,正在石屏督察的两广总督吴文熔闻讯,欣然命笔写道“举翰林而入鸿博者,滇南唯张月槎一人亦。”

    张本寨村子里出了这样一位大才,是张月槎一家的光荣,是张本寨一村的光荣,也是赤瑞湖一带人们的光荣。从此,西湖更名为“赤瑞湖”。


    6
    吃的与众不一般


    石屏县城里人们的饮食是与周边各县是不大一样的。

    先就说“八宝饭”。外地人的“八宝饭”是干食,而石屏人“八宝饭”是用汤泡着吃,而且,“八宝饭”的汤是重油鸡汤,过滤除去肉渣,十分讲究的。所谓“八宝”是指糯米,紫米,六谷米,西米,皂角米,莲米,花生米,其它为配料。配料包括:鸡肉,大枣,冬瓜蜜饯,橘皮,芝麻,香橼丝,桂圆等。“八宝饭”的做法是:先把紫糯米浸泡后蒸熟,用猪油搅拌匀,用碗装满,放在蒸笼里待用。把冰糖放进熬好的鸡汤中煮化。把除了紫米,糯米以外的其它米放进汤里煮熟;把配料分别制好用猪油拌匀。到了要上桌的时候,把蒸好的紫米糯米饭倒扣在一个很大的汤碗中,铺上配料,浇上猪油,打进熬好的汤,用一个大碗盖好,这样就可以上桌了。因为“八宝饭”是甜食,所以上桌后并不先吃,要等桌上的菜吃得差不多了,人们才开始吃“八宝饭”。


    这样的“八宝饭”是不是与外地的不同呢?


    有这样一个笑话,说的是,又一次,有一家人到异龙湖畔的小瑞城请客,请了名师王友去做菜。当王友的“八宝饭”上桌以后,有客不知,就舀了一勺进嘴。不料王友的油用得很重,汤的热气冒不出来。滚烫的汤把那个客人直烫得抓舌头捶胸膛!

    说过八宝饭,二说石屏的豆腐圆子。石屏得天独厚用天然酸水点制豆腐,使石屏豆腐遐迩闻名。这种酸浆豆腐做成小长块,用水桶装着出卖。把小豆腐买回来后,放入小粉,肉末,姜丝,香脆花生,味精,搅拌成絨状,然后做成小个圆形,放入肉汤中煮到圆子漂到水面上,就可以舀入碗中,洒一些细葱,芫荽,芝麻以增色香,就成了一碗很好吃的豆腐圆子。

    三说石屏煎鱼。据说,其它地方煎鱼是先把鱼杀死,去皮,用油炸,而石屏煎鱼与此大不同。其做法是:从鱼鳃处掐破,去腮,掏出苦胆,肠子(鱼油,鱼肝可保留)。把菜籽油倒进锅,用文火慢慢翻转着鱼,使鱼的四面和头尾全被炸黄。这样,鱼就算煎好了。这时,洒上盐,辣椒粉,八角粉,味精,浇入酱油,醋和少量的冷水,稍煮片刻就可以了。石屏煎鱼不但不去皮,而且煎出来的鱼,鱼皮是柔软的。人们爱吃石屏煎鱼,更爱吃煎鱼的皮。

    四说香酥。其做法是: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小板栗一样大小,用盐腌一小时左右以后,放进面粉中搅拌;适量放入盐,八角,味精;打入鸡蛋(不掺水);调成糊状;等锅里的菜籽油有一定温度时,用勺一勺勺把调制好的面粉舀进油锅,每一坨大致有黑桃大小,炸至微黄。到吃饭时,把炸好的香酥切成块状,用油炒热就可以了。

    五说咸菜。石屏县城里的人家,每年至少要腌制咸菜四、五罐 ,多则一二十罐。咸菜的原料有青菜,萝卜,芥菜,藠头,蒜头,辣椒,韭菜花,生姜,甘露子,芭蕉芋,黄瓜,蘑菇,茄子,红薯叶等等。除了蔬菜类的以外,一些大树叶子也用来腌咸菜,例如,树头菜叶,羊奶菜叶,花豆叶等。黄豆,豆腐,肉,鱼也可腌制在罐中。腌制咸菜的佐料包括盐,辣椒,八角,红曲或者酒曲(也可以用红糖稀饭代替)发酵。石屏人腌制咸菜的方法一代代传下来,但是,一些秘方是只传给媳妇而不传给姑娘的。

    一个地区饮食状况是一个地区文化现象的反映。石屏的文化现象,一般认为是明朝洪武年间明军入滇,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,从而改变了这里的生活状况。但是,这样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,因为,如果这样,那么,整个云南就应该具有普遍性。其实,上面我已经说到,石屏城区的饮食是与众不同的。这一现象应该怎样来解释呢?

    原《云南日报》总编孙官生有一个说法,他说,石屏城区的汉族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南京柳树湾。经考察,所谓柳树湾原来是一大片荒地和菜畦。明朝时开发出来,驻有皇室卫队,设立了皇室中央机关。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死后,皇太孙惠帝朱允炆继位。为了巩固中央政权,惠文帝用削藩以减轻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压力。太祖第四子朱棣时为燕王,据守“燕”地(今北京一带),燕王恐危及自己的存亡,便发动兵变,赶走侄子惠帝,夺取了帝位,是为明成祖永乐大帝。从封建制度的宗法观念上看,朱棣之举属于叛逆,加之他疑心很重,因此,在夺取政权以后,就用残酷的手段来肃清惠帝的势力。惠帝帝党一族,以及驻扎在柳树湾的将士,官宦,士大夫,商人等随惠帝潜逃。哪里是逃生之地呢?早在明朝初年,明政府入滇,就在石屏驻有从柳树湾开赴云南驻扎在石屏的军队。后来这些军队解甲归农,就地安家。这些皇室军队忠于惠帝,忠于正统,当然十分可靠,这是一个方面;另一方面,石屏两湖(异龙湖和赤瑞湖)宽阔的水域和秀丽的风光,肥沃的土地,丰足的粮食,是生存的基础;再说,云南地处祖国边陲,石屏更是偏安一隅,也是保平安的一个因素。由于这样的一些原因,石屏自然成为逃亡者的好地方。皇室一族文化素质更高,读书的风气很盛,他们的饮食起居不同于一般,成为石屏后来的文化、饮食等方方面面的特点。我想,这样来解释石屏饮食的与众不同是比较合理的。


    7
    舞龙全是巾帼女


    舞龙,石屏习惯上称为耍龙,是舞蹈和体育运动的结合,十分好看。成年人和孩子们都喜欢。尤其是孩子们,往往在甲地看了还要跟着舞龙队到乙地再看。虽然说舞龙能使人愉悦,但气势磅礴,惊心动魄,运动量极大。舞龙还有一个习惯,就是舞龙者一边在舞,受到龙拜的商家为求开春来年财门打开,就窜到舞龙者的脚下鸣放鞭炮。鞭炮放得越多,表明财运越大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硝烟弥漫,响声震天。气氛越是热烈就越是皆大欢喜。因此,在过去,只有体魄强壮,臂力强劲的男子才能胜任舞龙。而且,一次舞龙总得两班人互相替换,舞龙头的则至少需要三人替换。

    然而,石屏县哨冲镇的舞龙却是女子舞龙队。一二十岁的姑娘们身着花腰服装,个个年轻漂亮。一开始的时候,十六个姑娘舞一条大龙。后来发展到三条龙。每一条龙没有替换者,一班人一舞到底。在鞭炮声声,硝烟弥漫的广场上,只见龙头有时直冲云汉,有时俯冲下地;时而舞成圆月,时而蜿蜒曲折;姑娘们时而下蹲饶身,时而滚地翻腾;时而跳跃前进,时而立定造型,有如真龙出世,栩栩如生,充分体现了彝族花腰的聪明才智和体能,大大超出了过去男子舞龙的水平。

    花腰女子舞龙横空出世,显示了巾帼女儿的神威!石屏巾帼女子舞龙队获得了美誉,于是,由石屏舞到自治州的州府,舞到省城昆明,舞到北京城,舞出了国外,声振寰宇。

    石屏县花腰女子舞龙队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殊荣,是石屏县委、县政府发掘、提倡、扶持民族文化,是石屏文化部门的热情帮助,国家文化部又特别命名石屏哨冲为“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这样,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的民族,这些弱势群体的女子才得以从深山里走出来,才得以活跃在国家的舞台上。


    8
    变废为宝皆大欢


    石屏不仅人杰地灵,而且物阜民丰。近年来杨梅又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。

    过去,石屏只有野生杨梅。石屏农林部门从外地引种杨梅,杨梅得以在石屏迅速发展,绿了荒山,富了农家,也增加了石屏的财政收入。

    五月杨梅时节一到,石屏的农贸市场,大街小巷就成了水果的世界。一挑挑,一车车从四面八方拥到城里来,于是,外地的采购商开着车来了,装运工忙得不亦乐乎。小贩们摆摊设点,到处可以买到新鲜的杨梅。

    石屏的杨梅果园遍及各乡镇。五月间,走出城区,迤逦往东南行,举目望去,在不高的这个那个山包上,有成片浓绿的树林,镶嵌着星星点点的红,那便是杨梅。五月“梅”好时光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